何易于挽舟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4-08-09 14:41來源:學習時報 何易于,唐末廬江(今安徽合肥廬江縣)人,唐文宗太和年間任益昌(今四川廣元昭化區)縣令。他在益昌為官三年,以民為本,勤政愛民,使益昌“獄無系民,民不知役”,百姓實現了安居樂業。由于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新唐書》把僅是縣令的何易于收入“循吏列傳”,其中“何易于挽舟”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 何易于在益昌上任不久,一次,他的上級利州刺史崔樸乘著春光明媚,帶了許多賓客泛舟春游。到益昌附近,需要民夫拉纖。何易于就把笏板插在腰間,去江邊拉纖挽舟。崔樸看到后很吃驚,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何易于說,現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是在喂養春蠶,一點時間都不能耽擱,自己作為利州主管下的縣令,暫時有空閑時間,正好可以充當這個差使。崔樸聽了很是慚愧,便停止了春游,和賓客上岸匆匆離去。作為一位地方官,在百姓辛勤勞作之時,面對上級的無理攤派,何易于沒有勞民傷財、曲意逢迎,反而體諒民情,為了不違農時,親自充當纖夫,難能可貴,他也因此被后人稱為“纖夫縣令”。 除了替民拉纖,《新唐書》還記載了何易于其他方面愛民恤民的事跡。他對百姓的愛護可以說無微不至。敢于冒著被流放的風險,為民減輕茶稅。遇到縣里有窮苦人家無力辦喪事的,就拿出自己的俸祿,派縣吏代為操辦。繳稅百姓中有老者,何易于就請他坐下,給以食物,詢問政事方面的得失。百姓有爭訟,無論案件大小,他都親自了解案情,然后指出是非曲直,秉公執法。對過往官員,何易于也只是按照相關規定接待,不提供任何優待。他為官非常清廉,除了俸祿沒有別的任何收入。 何易于的所作所為得到了益昌百姓的衷心愛戴,從益昌離任的當天早上,當地百姓家家門口都擺著一碗清水,以贊許他的清正廉潔。何易于調任綿州羅江任縣令后,治理方式與在益昌一樣。時任綿州刺史的裴休,曾到羅江視察公務,何易于所派接待的隨從也不過三個,清廉儉約可見一斑。正史中鮮有為縣令立傳者,而《新唐書》為何易于立傳,正是基于百姓對何易于的高度認可和充分肯定。 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第一次提出了“循吏”之稱,他心目中的循吏,主要是指能“奉法循理”者。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認為循吏是促成“法平政成”的有為官吏。作為官員群體中的一種類型,盡管循吏對地方的治理無論是在內容、方式上,還是在取得的成績方面有著這樣那樣的差別,但大都秉持著執政為民理念,一般表現在勤政愛民、清正廉潔、重視教化、秉公執法,并能以身作則。也許他們在治理地方上所取得的一些具體成績算不上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他們盡心盡力為百姓謀福祉,一心一意造福一方,因此,他們贏得了地方百姓的普遍尊敬和愛戴,為后世樹立了一種品德和政績都很優良的官員典范,一種用以評判官員的善惡、功過與是非的價值標準。(賈猛 邵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