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者“三怕”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4-06-28 08:05來源:河北日報 “五歲登臺,十歲拜師,我依然有三個怕:一怕聽自己的錄音,二怕看自己的錄像,三怕參加表彰自己的會。總感覺自己哪里做得還不夠好,總想給自己挑點毛病?!本﹦∶疑虚L榮曾撰文,直言自己有“三怕”。 所謂“三怕”,說白了是怕自己表現不好,怕自己水平不高,怕自己名不副實。一個久負盛名的老藝術家,居然深懷此種心態,彰顯了“知不足”的緊迫感和“長進取”的精氣神。古語道:“自知者英,自勝者雄?!迸?,便是有自知之明,從而砥礪篤行,這種精神值得弘揚與學習。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明朝方孝孺認為,那些知道怕的人,說話做事有規矩、有分寸。置身于大千世界,不過滄海一粟,怕窮盡全力也難有大作為,因此勤勤懇懇;面對知識海洋,所學所識不過九牛一毛,怕終生不懈也難以登堂入室,因此孜孜不倦。學無止境,須得好學上進;藝無止境,須得精益求精。日本作家中島敦在《山月記》里說:“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憋@然,每個人對于自身的怕,堪稱謙虛謹慎的自省,也屬于追求上進的自律。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蹦軌蚍词z討自己,克制內心的欲望,才能成就自己。尚長榮先生時常告誡自己,作為演員,心里面要門兒清,潛心鉆研自己的舞臺演出,有定力、有鑒別力,經得住外界贊譽,經得起內行推敲。 怕,是清醒的表現,也是嚴于律己的動力。不論從事什么職業,對自己有怕,不是心虛,而是虛心,既非膽小怕事,也非優柔寡斷,而是怕“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怕“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怕“光陰荏苒,歲月蹉跎”,因此才勤之又勤、慎之又慎。怕自己酣睡不醒,司馬光以“警枕”自勵;怕自己茍取,葉存仁賦詩“不畏人知畏己知”;怕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曾國藩升遷后仍不肯坐綠呢大轎。其實,怕只是表象,嚴才是最終的要求與根本。 宋代沈作喆《寓簡》記載:歐陽公晚年,嘗自竄定平生所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卻怕后生笑。”“怕后生笑”絕不是客氣話,而是一代文壇大家的“自省石”。 宋代如此,現代亦然。“獨臂英雄”丁曉兵在南京讀書時,課堂筆記有時記不下來,考試題雖然都會,可惜到時間還沒寫完,老師便把卷子拿掉了。事后,老師找到他說:不是老師無情,如果你這一關都過不了,軍旅這條路恐怕走不長。老師的話,讓丁曉兵頓悟。此后,他的字典里絕無“照顧”二字,始終保持著一種沖鋒的姿態。 古人篤信:睿者知怕。不是前怕狼后怕虎地踟躕不前,而是將害怕轉化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晚清名臣曾國藩天資并不出色。他14歲參加縣試,前后考了七次,到了20多歲才考上秀才。他自認“秉質愚柔”,于是下了“至拙”的功夫,厚積了底蘊。讀書時,不讀懂上一句,絕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絕不摸另一本書。今日學業沒做完,絕不可先睡。這種看似笨拙的學習方式,雖然進度很慢,但每一步都十分扎實,且不留學問死角。 《明史》中有“七錄七焚”的佳話,說的是文學家張溥勤奮好學,每讀書必親自抄寫,抄完后,再朗讀一遍,然后燒掉。接著再抄、再讀、再焚……一篇經典文章非得如此六七次后,才肯罷休。后來,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七錄齋”,一生的著作也稱為《七錄齋集》。看來,博聞強記,不是聰明透頂,而是不厭其煩地從頭再來。因怕而勤奮鉆研,等于踏上了登高望遠的階梯。 怕自己,是一種自省功夫,時時檢視,除惡揚善,便有思想更新;怕自己,是一種進取動力,常整行裝,登高向上,便能更上層樓。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把“知怕”作為一種習慣,時常自警自省、自勵自勉,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王曉河) |